相信宝子们都有这种情况,前一晚暗暗打气,明天要看至少十篇文献,但一坐在工位上就很容易读不进去,看不懂内容,看到就困,困醒了又会焦虑。😩
简直世另我~😔
这是因为大家没有把文献当作工具,而是当成了负担。
一、重塑文献认知大家要记住一点,文献不是用来被读完的,而是为我所用的,要发挥它的工具属性。
所以阅读文献的时候,要问自己三个问题:
💡【自问自答】
① 知道这篇文献回答了什么问题;
② 了解用了什么方法、用了哪些数据;
③ 明白它和我的研究之间的关系。
带着问题读文献,不仅能快速聚焦核心内容,提高我们的科研效率,还能锻炼出判断论文质量、提升自身写作水平的学术敏感。
科研的苦,是路途茫茫,是身心俱疲,更是看不到反馈的价值,感觉读了也无用。
展开剩余72%解决的办法不是更努力克制自己去读,而是把读文献变成输出,比如输出一个文献笔记,总结出一个研究图谱,用一句话总结概括一篇文献的研究意义等。
让自己从这些方面获得读文献的价值感和满足感。
二、学会微阅读学会短时间的微阅读,例如:
1、番茄钟法:25分钟读一篇文献+5分钟写笔记。
2、三段式:上午浏览新文献,中午整理引用卡片,晚上做归类整理。每日阅读只列3-5篇文献,方便完成为目标。
3、确定每周的主题阅读日:例如周三是方法论专场。周日是文献复盘日。
4、做文献地图:使用幕布、X-mind以及mindmaster等管理文献和笔记,构建“知识地图”,比堆积PDF更有用。
5、用excel或者notion建立文献表格。记录关键词、变量、方法、样本、结论。每月更新一次知识图谱,哪些观点形成了一个流派?哪些还有空白?并deepseek总结辅助。
三、建立仪式感,实现正反馈让读文献成为一种低焦虑高反馈的日常仪式。
例如桌面设置文献阅读区+笔记区,使用文献阅读的专用模式,打开PDF只要求先看一页摘要,降低心理负担,不要求读完,只要求读懂摘要就好。
另外,还要打造正反馈机制,每读5篇文献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奖励,一杯奶茶、一次游戏或者一次早下班等。
四、互讲文献,查漏补缺每周组会互讲一篇重点文献。
如5天读懂感存算一体化领域。换一种叙事方式,从我必须要做这个课题,变成我从这个课题认识到什么新的问题。从我今天又没读够到我今天读懂这点就够了。
五、学会建档立库,善用AI工具科研不是任务列表,是一场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旅程。把阅读变成知识资产,科研才会越来越轻松。建立好你的文献卡片库,未来引用就像拿工具一样方便。
多积累理论模型+变量操作库,写作时能少走弯路。
利用AI大模型协助文献归纳、翻译、写作辅助,能够减轻机械性负担。
六、总结科研是越积累越省力。
努力做好自己的每日计划以及记录自己每日的反思,也有助于保持每天的学习习惯。
当你看不进去的时候,看着这些表格,你能明显的感受到自己是有在进步的,只是慢一点,慢一点也没关系。
你知道你一直在进步就足以。
DeepReader文献阅读器丨一款集合翻译、笔记、文献互助、文献管理及AI智能对话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阅读平台。
深度阅读·高效科研
发布于:江苏省权威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